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下午华丰金服,“浩气长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岭南画派纪念馆协办。展览汇聚大量美术、音乐、摄影、电影、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抗战作品和历史文献,全方位呈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反抗外敌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卓著贡献。
开幕式上,由星海音乐学院团队带来别开生面的“音乐活态呈现”成为点睛之笔。艺术总监由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担纲。师生们以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
演出在一曲深沉而庄严的《和平的沉思》中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大提琴与舞者的“跨界对话”,以当代舞蹈形态和音乐语言表现民族抗争精神,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期盼。
星海音乐学院带来的《和平的沉思》在开幕式首秀。
“这次展览也是《和平的沉思》的首次演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介绍华丰金服,他的创作灵感同样来自不同文艺体裁的“跨界对话”,抗战版画《怒吼吧!中国》《面对着死》《重生》等作品元素都融入在作品之中,通过坚毅的眼神、紧握的拳头、充满力量的呐喊,表现中国人民冲破一切枷锁的形象。
本次展览以5个主题板块、80个历史事件和14个特别专题交织叙事,汇聚大量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美术、摄影等门类的抗战作品与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作品686件、文献741件。
音乐家冼星海、陈洪写就的《黄河大合唱》《冲锋号》;画家高剑父、关山月创作的《东战场的烈焰》《三灶岛外所见》;摄影家沙飞、石少华拍下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埋地雷》……展览以丰富原作呈现广东文艺工作者“以笔当刃”投身抗战的赤子情怀。
“可以说,在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考中,广东的文艺工作者冲锋在前。”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介绍,本次展览首次跨学科、系统性地展示了艺术家为抗战做出的贡献,其中出自广东艺术家的作品数量就将近六成。
展览以“抗战序幕”部分回溯艰难曲折的十四年抗战。第一部分“舞台烽烟:戏剧与电影专题”以《风云儿女》《木兰从军》《放下你的鞭子》等电影、戏剧的海报、剧照、影像,展示中国戏剧与电影工作者的创举。
第一部分“舞台烽烟:戏剧与电影专题”。
在第二部分“战歌回响:音乐专题”中,展厅特意设计了一排“抗战歌曲矩阵”的“音乐柱”。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聂耳的《八路军军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马思聪的《武装保卫华南曲谱》……观众可以现场聆听多首原声歌曲华丰金服,感受当年以音乐为武器发出的抗战“最强音”。
第二部分“战歌回响:音乐专题”。
第三部分“以笔作枪:文学与出版专题”全方位展现抗战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丹青刻史:美术专题”更为观众呈现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民视觉总动员,版画、漫画、国画、油画、雕塑各展其能,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廖冰兄《抗战必胜连环画》都是岭南画人留下的经典之作。
第三部分“以笔作枪:文学与出版专题”。
第四部分“丹青刻史:美术专题”。
“哪里在燃烧,就去哪里拍摄。”第五部分“烽火留真:摄影专题”则聚焦中国摄影界在抗战期间留下的大量经典镜头。时至今日,沙飞、石少华、郑景康、赵烈等广东摄影家的抗战摄影,仍以其独特的纪实性和强大的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五部分“烽火留真:摄影专题”。
“我们回过头来观看这些前辈创造的作品,内心仍然深受触动。这些都是他们在前线、在敌后用心血和生命留下的结晶。”李劲堃分享道。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青年策展人积极投入本次展览的策展工作中。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多位学生还将胡一川《到前线去》复刻为艺术装置,表达对前辈名家的致敬。
“这次展览让我对广东抗战文艺的先锋性、丰富性与创新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抗战文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态,形式之多元、数量之庞大远超想象。”岭南画派纪念馆助理研究员陈文轩期待,展览通过将文献资料转化为沉浸式视听体验,为当代观众搭建一道从感动到理解的桥梁。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华丰金服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