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背景牛千万
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便利群众就近就医,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
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完善医保支付等政策,扩大用药种类,提升基层看病就医保障能力。
聚焦·嘉宾
李星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星明。受访者供图
“此次国常会部署‘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核心背景在于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上升、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牛千万,基层医疗体系面临服务能力不足与资源分布不均等挑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星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随后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积极谋划推进”此项工作,并提出“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推进县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资源薄弱县常态化巡回医疗全覆盖”等具体落实路径。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写入文件。短短八个月,从概念提出到实施方案的发布,充分显示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基层医疗存在哪些短板?
当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7%,人口加速聚集,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首次突破3亿人,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在此背景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李星明说。
今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相对健全,现有超60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日常的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医疗服务,超500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在基层一线,让百姓看病就诊能够在“家门口”解决问题。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存在哪些发展“短板”?李星明指出,目前大部分城市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充足,覆盖率高,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部分城区和山区服务盲区仍存。
硬件设施方面,部分中心和站点标准化建设滞后,设备老化,专科科室设置不足。人才队伍方面,编制不足、待遇偏低、晋升通道狭窄,导致“招不来、留不住”,高级职称比例低,人才流失率高。服务能力上,虽在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等方面有提升,但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床位使用率低。居民信任度方面,部分群众仍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基层首诊功能未充分发挥。
“整体来看,财政保障不足、人才激励缺位、服务能力薄弱、居民信任度低,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的突出短板,也是强基工程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李星明表示。
如何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牛千万
会议提出,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便利群众就近就医,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
基层是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首诊地”,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长期存在。谈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对分级诊疗的推动作用,李星明认为,这一工程将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强化基层首诊和健康管理功能,有效推动分级诊疗落地。
具体而言,工程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序转诊”。同时,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门诊报销比例,激励居民优先在基层就诊。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等措施将增强基层健康管理能力,分流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使大医院集中资源服务疑难重症。
“通过这些举措,分级诊疗体系将更加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群众信任度将显著提升,有效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李星明说。
近年来,部分地区已探索出基层医疗改革的成功经验。浙江最早推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县级医院牵头,实现县、乡、村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提升服务同质化和资源利用效率。四川“乡聘村用”模式增强了村医队伍稳定性和服务能力。上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医疗服务点,提升服务可及性和健康管理水平。
李星明建议,各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人口、经济和地理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建议加强中央财政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完善医共体、医联体管理体制,优化编制和薪酬激励,提升人才吸引力。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和远程诊疗,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和经验复制,提升全国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财政补贴应重点投入哪些领域?
会议明确,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如何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李星明认为,应重点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升级、设备更新和标准化建设,优先保障未达标中心和站点的硬件条件。
其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需加大对编外人员、紧缺专业和农村卫生岗位的薪酬补贴和专项津贴,拓宽职称晋升通道,支持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信息化与智慧医疗建设也需重点投入,建设统一信息平台,推广AI辅助诊断和远程医疗,提升服务效率。
此外,资金还应向慢病管理、老年健康、家庭医生签约等重点公益项目倾斜,确保重点人群健康权益保障。绩效激励与服务质量挂钩,推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基层活力,实现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
记者注意到,雷海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主要是从基层、基础和基本三方面进行谋划。
在强基层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固基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级医院要帮扶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要带动一级、带动基层。在乡镇一级,都要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由上级医院派驻,为居民提供长期有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信息化能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
在保基本方面,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再增加5元,达到人均99元,并在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方面进一步改善。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牛千万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