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600字
阅读需要15分
在清朝,州县官常被称为“父母官”,他们官品虽不高,却肩负着一州一县稳定繁荣的重任,压力实在不轻。著名县令王植《尝试语》有云:
夫县令何事,民事即其事。民之黠者为胥役,或藐法以蠹民,或舞文以欺官,所以约束之者有事;民之秀者在学校,何以正品术,何以倡风化,所以鼓励之者有事;民之愚者为乡役里氓,凡勤俭之道,礼俗之节,作奸犯科之诫,所以晓示之者有事。
这些话道出了基层官员政务之繁、责任之重。正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读书成为这些“父母官”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实务依托。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书单”上会有哪些书。
《左传》书影。来源/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
当官还有指南书?
无论职位高低,基层官员的首要身份是“官”,“为官之道”是他们日常需要思考和总结的现实课题。这不仅关乎个人仕途的进退,更直接影响到一方百姓的福祉与地方治理的实效。因此,在他们的书单上占据核心位置的,往往是“官箴书”。顾名思义,“官箴”,是针对从政者而提出的一系列道德戒律和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为政理念和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
自先秦时期,“官箴”就已出现并逐渐发展,《左传·襄公四年》记载:
“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
这段记录表明,“官箴王阙”制度已经建立,此时的箴文创作以规劝统治者为主。战国末期,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箴文中有关普通官员的内容越来越多。如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文献《为吏之道》,就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官箴文,明确总结了官员的为政要求:
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
关于户口人口记录的秦简。来源/里耶秦简博物馆
发展至隋唐时期,官箴的内容已从单纯的道德规范转变为“官德劝诫”与“治术传承”并重的格局。武则天编纂的官箴书《臣轨》,全书包含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十章,其中“公正”“匡谏”“诚信”“良将”等章,均涉及治理百姓的实践经验。
牛千万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武则天》
到两宋元明,官箴书已彻底转向“治术传承”为主的实用模式。北宋陈襄的《州县提纲》明确将基层官员的日常治理作为主要内容,卷一从“廉”“勤”“慎”三方面对州县官员的道德进行箴诫;卷二传授处理诉讼、驾驭差役的技巧;卷三、卷四则是指导州县官员如何防范狱吏作弊、管理狱囚,合理征收赋税。这种对州县治理的重视,在明代被继承和发扬。明代官箴书在注重综合系统的“大全”类型官箴书创作之外,以传授地方官员地方治理策略为主流。如吕坤的《新吾吕先生实政录》,这本书内容全面,包含民务、乡甲约、风宪约等,教导地方官员处理民务、管理乡甲、审理诉讼事务,其中乡甲约重点介绍了地方官员如何管理乡甲,如“乡甲至要、乡甲事宜”等目,为初任地方官员提供了行政指南。
清代官箴书的创作达到顶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前代,并有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细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政府在确立全国政权之后,始终面临着强化中央集权与稳固地方治理的双重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官员的素质与行政能力以维护统治。清政府高度重视官箴传统的政治功用,并将其作为训导官吏、规范行为、贯彻政令的重要工具。如顺治入关后,有鉴于谭泰、陈名夏等人跋扈自恣、背德植交、蔑法罔上,便授意大学士王永吉撰写官箴书《御制人臣儆心录》,以规范官员态度。之后,雍正、乾隆都曾颁布过推动官箴书流传的政策,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各级官员也积极写作编撰官箴书。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甄嬛传》
“速成”县令大揭秘
在清朝,官箴书的类别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大型综合类官箴书,这一类官箴书涵盖朝廷内外的官僚体系,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内阁下至州县,无所不有,是清朝“公务员”入官场的全方位指南。如郑端所著《政学录》,辑录朝廷各部门、官员的职责,州县官的为官经验、行政技能。五卷内容中,卷一主写内阁与六部职责,包括吏部选考、户部财税、礼部仪制、兵部军务、刑部审断、工部工程及科道职能(科道官员具有纠劾官吏、封驳政令、巡察地方等职权);卷二主写各省官制与职掌,涵盖督抚至州县各级机构及属吏职责,兼论官评与吏品;卷三主写初任准则、日常政务规范、居官立政要则、上下级关系处理及钱粮征收管理等具体实务;卷四主写仓储积贮、赈灾济荒、治安巡防与盗贼弭捕;卷五主写诉讼审理、人命婚姻奸情田土等案由处理、状式刑具及监禁管理。
同时,也有为基层官员准备的更加细致,精准化服务的官箴书。如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辑录了地方行政的经历、经验、体会等,全书共分为三十二卷,卷一《筮仕部》主写初入仕途的各项流程,含谒选、掣签、领凭、辞行及治装赴任等仪节,甚至细述了如何阅读综合类官箴书,以及办宴会、招家丁等环节。卷二至卷五为《莅任部》,详载接印、出堂、谒庙、发告示、设号簿,并论谨关防、查交代、驭衙役、忍性气、承事上司、待绅士等履职要务。从如何上岗到应酬同仁再到公文写作,一应俱全。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雍正王朝》
卷六至卷十属《钱谷》与《编审》《清丈》诸部,专论地丁、漕粮、杂税之征比解支、编审户册与清丈田亩之法。卷十一至卷二十为《刑名部》,系统涵盖词讼、监禁、验尸(含检骨、保辜等)、审盗、缉逃、判奸及反逆重案之审理流程。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为《保甲部》,载保甲编制、巡防、训练、赏罚条例及禁赌、防火等地方治安内容。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七分别为《典礼部》与《教养部》《荒政部》,包括祭祀、考试、劝农、垦荒、积贮、赈济等礼教与民生治理。卷二十八至卷二十九为《邮政部》,释驿传管理、马匹调配与差务应付。卷三十至卷三十一为《庶政部》,载漕运、河工、修路、禁邪教、育婴等杂项政务。卷三十二《升迁部》论交代之仪,包括清盘钱粮、结案、辞谒、文书酬答及赴任新职等全流程。
这本书内容之广泛,讲述内容之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或许这就是清代基层官员们的“百度”,凡遇事不清楚如何操作的,都可以在《福惠全书》中找到解决方法。曾担任过清代地方官的方大湜、刘衡和延昌,都曾将《福惠全书》作为“地方官赴任必备书籍”之一。由此可见,在当时,这本书在地方官中的流行程度。
国历君自制图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官箴书的类别是“工具书”。清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土人情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官员也不可能事事皆通,样样拿手。因此,清朝官方就编修了一些实用工具书。这些书也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文化类,如《满汉六部成语》,涉及六部各知识名词的满汉互译;又如《衙署名目》,辑录清朝从地方到中央的衙署名称。
另一类则更加贴近具体实践,为基层官员面临的政务处理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包含法律、审判流程、水利灌溉、饥荒救济、公共工程、学校、科举、食盐管理、军事事务等等。如《名法指掌增订》,内容以解读《大清律例》为主;《疏河心镜》,内容以预防、治理河患为主;《救荒政略》,内容以救荒赈灾为主。
《大清律例》书影牛千万,乾隆三十三年(1768)增修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风土人情一本通
官箴书之外,施政所依赖的基础法律条文和经典传统著作,也是基层官员不可不读的。前者如《大清律例》和《(六部)处分则例》,为处理刑名钱谷、考核参劾等公务提供基本依据;后者如《洗冤录》《农桑辑要》《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则是历经时间检验、凝聚前人智慧的实用典籍。
《农政全书》书影。来源/中国农业博物馆
基层官员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还有地方志。地方志作为系统记载某一地区户口、土地、赋税、疆域、人文与风俗等基本情况的文献,早在明代,就被视为地方官赴任必读准备,这一做法至清代已被基层官员普遍继承,成为他们了解民情、熟悉地方的重要途径。
同时,一部分基层官员还会亲自担任起编撰地方志的负责人,当然,重修方志的前提自然是熟读旧志。顺治时期汝宁知府金镇,就以修志作为人生追求之一。他刚上任汝宁,就恰逢河南巡抚贾汉复在全省范围发布“修志信牌”,督促河南各地守令重新整理各府、州、县的地方志。在巡抚的号召下,金镇以万历《汝南志》为蓝本,新修出《汝宁府志》,并邀请当地名流,作序文15篇。
对于金镇来说,《汝宁府志》的诞生实属不易。当时,《汝南志》并无官方藏本,几经周折,金镇终于寻得一部旧志抄本。然而该书因历经战火,不仅编次散乱,且内容多有残缺脱漏。尽管如此,他并未止步于此。金镇在记述修志筹备过程时特别提到,每逢公私聚会,他必向同僚与乡绅详询本地风土典故,绝不放过任何探问之机;更亲自驱车乡野,行走阡陌之间,访耆老、问民俗,实地考证风情,为方志寻找资料。有了《汝宁府志》的经验后,迁任扬州知府的金镇第二次修撰《扬州府志》时,就显得自如许多。
御铭端石霭霭融砚,清乾隆。来源/故宫博物院
修身娱乐两不误
清代基层官员身上兼具文人与官僚的双重身份,其阅读趣味也反映出这一特点。他们既从大众文化中获取娱乐,也延续着传统文人的阅读偏好,其中诗词文集与各类经史子集就偏受他们喜爱。诗词不仅是交际唱和的工具,更成为他们排遣政务压力、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曾任江西泰和县知县的徐迪惠,记录自己阅读诗文和史书的感受道:
簿书之暇,辄取《史记菁华录》及《汉书·艺文志》对读,以考古今学术源流。
夜阑,则诵唐人绝句自遣,尤喜高适、岑参边塞诸篇,觉金戈铁马,与窗外山风相和答。
间又取《全唐诗》中元白唱和卷,手录数十首,令小胥习歌之,以代丝竹。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天下长河》
清朝的基层官员,历经多年寒窗苦读,方求得一官半职。然而他们的仕途多半便止步于州县佐贰,终日陷于钱谷刑名之务,既难膺显擢,亦鲜有升迁之机。白日忙于处理种种政事,应付上司下属,早年读书时的抱负,也往往被琐碎的公务与僵化的体制消磨殆尽。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叹人生多艰,他们在诗文中寻得知音,在历史中照见命运,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间找到平衡,从而获得深刻的心理慰藉。
当然,除了相对而言属于严肃类型的书籍,在小说十分流行的清朝,基层官员忙碌之余,也会读几本世俗文学消遣娱乐。《聊斋志异》《三国志》《红楼梦》等,均是当时官员之间的流行书籍。如曾任江浙一带多地知县的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
“余少时读《聊斋志异》,至夜分不肯释卷;后官山左,每遇疑狱,偶忆《聊斋·折狱》诸篇,反覆寻味,颇有发悟。”
说自己年少所读的《聊斋志异》,令他在断案时屡有启发,因此反复观看。
国历君自制图
又如曾任山西太原县知县的何宗逊十分热衷于读小说,每天睡前都要读一段方肯入睡:
寓宣武门外,案头置《桃花扇传奇》《智囊补》《朝市丛载》数种,夜阑辄一展阅,以当卧游。
《聊斋志异》手稿。来源/辽宁省图书馆
更有如曾任广东四会县知县的杜凤治这样,私下翻阅艳情小说《品花宝鉴》害怕被别人发现,用《律例全书》盖在上面装作正经读物的。
由此可见,小说对基层官员的吸引力,相当不小。
清朝的基层官员们,以经史子集安顿士人灵魂,以律例官箴应对世俗政务;在诗文中寄托理想,在小说中寻得天真快乐。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职业需求,也是精神支柱。
参考资料:
1.、俊文主编:《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
2、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郭成伟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任福兴.清代官箴书与地方社会治理研究(1644-1840)[D].山东师范大学,2021.
7、朱忠飞,叶国安.清代基层官员都在读什么书[J].文史天地,2023牛千万,(08):4-9.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