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河报股天下
别让孩子成为一座孤岛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教育的情调就像春日里淡淡的花香,在不经意间沁人心脾;又似一杯温润的白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悠长。那些与孩子共处的瞬间,都在悄悄提醒我们:要看见孩子,更要反思自己;要保持教育的敏感,更要生成回应的机智。
□郭丽芬股天下
靠近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听见了桌底藏着的窃窃私语?是否读懂了作业本上乱涂乱画里藏着的微妙情绪?范梅南教授在《教育的情调》中指出,教育的敏感在于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察觉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关于教育情调的思考便会自然生长——唯有真正感受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不让孩子成为一座孤岛。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真正看见。文中的小乔伊常被祖父母陪伴,却总在提问时遭遇沉默,亲密的互动从未真正发生。孩子看似被环绕,内心却一片荒芜。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和孩子共处时,身体在场,心却在手机屏幕里、在未完成的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心推得越来越远。这种 “在场的缺席”,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面功夫。
有了智能手机后,多少家长的休息时间都成了“沙发刷视频时间”?放下手机全然陪孩子玩耍、探索世界的场景,变得越来越罕见。我的儿子就像小乔伊一样,常嘟着嘴说:“我好无聊,没人跟我玩儿。”好几次我都不耐烦地呵斥他:“别没事找事”,无辜的他只好叹着气独自消磨时光:要么躲在洗手间玩泡泡,看着肥皂水在灯光下飘起又破碎;要么趴在地板上,把乐高拆了又搭,搭了又拆。有时他举着拼好的“机器人”来邀请我,我连头都没抬就回绝:“没看到妈妈在忙吗?”家长一次次的忽视,正在孩子与我们之间筑起高高的墙,让沟通的阳光越来越难照进来。
这种“无效陪伴”在孩子的成长中太常见了。我们总以为陪在身边就是尽责,却忘了陪伴的核心是 “用心回应”。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的行为藏着孩子的成长密码——他们会模仿我们的姿态,学习我们的态度。当我们期待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时,是否该先问问自己:是否在努力成为值得被模仿的大人?正如书中所说:“我体验到孩子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重要,而其结果则是我必须更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既然我们如此在意孩子的成长,就该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而非做一个冷眼旁观的“在场者”。
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孩子的独特性。“培养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要迎接这样的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带着耐心观察每个孩子、聆听每个孩子,在互动中滋养这份敏感与机智。
初为人师时,我接手过一个让所有老师摇头的“问题班级”。开学第一天,班里的“小霸王”就用拳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看着他母亲在校门口不断鞠躬道歉时泛红的双眼,我按流程处理了冲突,心里却埋下了疑惑。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叛逆的男孩不断制造麻烦:上课插嘴、课间打闹、作业潦草。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他在同学饿肚子时默默递上零食,在值日生缺席时悄悄拿起扫把打扫教室。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个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其实讲义气、重情义,只是不擅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开始真正看见他的独特性。在那个改变一切的夜晚,我拨通了他母亲的电话。当听到“六年来第一次有老师表扬孩子”时,电话那头的抽泣声让我鼻尖发酸。此后,我特意在课堂上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后请他帮忙搬作业本、整理图书角。渐渐地,这个曾经的“刺头”变了:上课不再随意插嘴,还会主动提醒同学遵守纪律;放学时看到我在操场打球,会偷偷从校门口溜进来,塞给我两个热乎乎的手抓饼。最让我触动的是,当他被看见、被欣赏后,不仅自己变了,还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氛围。曾经混乱的课堂,渐渐有了专注的眼神;曾经疏离的同学,开始有了温暖的互动。这段经历让我坚信:每个“问题学生”都是一首独特的诗,唯有用心品读,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情与渴望。
教育的情调就像春日里淡淡的花香,在不经意间沁人心脾;又似一杯温润的白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悠长。那些与孩子共处的瞬间,都在悄悄提醒我们:要看见孩子,更要反思自己;要保持教育的敏感,更要生成回应的机智。
当我们学会用敏感的心感知孩子的世界,用智慧的眼睛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教育的每个瞬间都会绽放光彩。那些曾被忽视的眼神、被打断的话语,可能正是孩子无声的呼唤;那些看似平常的陪伴、被用心回应的提问股天下,或许正在悄悄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颗心灵都不该成为孤岛。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